無心插柳CITYLINK:潤泰聯開案們<下>|開箱報告

Check Taipei 雙北偶爾桃
15 min readSep 28, 2020

--

文中所述、位於東京代官山T-Site園區內的義式餐廳,能從餐廳內的露天座位區向外張望。攝於 2017年。

本篇為同作者.角落世界,原連載於方格子《雙北偶爾桃開箱指南》專題的會員文章:【無心插柳CITYLINK:潤泰聯開案們<下>|開箱報告#4

幾年前、「世界最美的書店」好像是一種非去不可的景點 — 當然你在台灣聽到這句話等同於有人在講他想去東京代官山的「蔦屋書店」,好似你不用知道名單上還有誰、就能確定"這名單很猛",所以這書店一定也很猛這樣子的標準。筆者沒在意這些的,但幾年前去東京取材建築,孤身一人想說踩雷沒在怕、就去見識一下這甚麼最美書店(好吧,其實只是剛好取材重點的澀谷與代官山之間出了不錯使用的套票)。

"嗯、書店其實沒甚麼嘛"當坐在一旁的餐廳喝著餐後紅茶時、我望著它想。

很久以後,我還是記得非常清楚那天、在這家繁忙但寬敞的獨棟餐廳,我點的是午間套餐的鯷魚義大利麵,附上麵包和餐後飲料,非常好吃!而且雖然當天氣溫偏低,但拿捏一下後選擇坐在室外區域,不只能悠哉的品評書店優雅的潔白編織外觀,也享受著這塊市中心的精華帶中、沒有車輛來往的衝突、卻帶有小巷氛圍的閒適座位。

我對書店本身則印象模糊。

後來我沒有跟任何人推薦過書店本身(書店本體內外就是一家標準的蔦屋書店 — 白色編織外觀也不是書店的專利品,整片園區其實有很多棟建物都是同樣外觀,書店佔有其中三棟),倒是經常跟人推薦那家餐廳(的午間套餐,晚餐很貴),非常值得!因為他帶來的體驗不只是一頓飯而已,還有在台灣沒辦法有的生活方式,那種、蔦屋書店的創辦人希望帶你體驗的生活方式。

每次台灣流行的事物、經常來自於羨慕別人,而不是你知道為什麼這件事值得:要去網紅咖啡店才有照片傳IG;一定要趕快有個貴婦蛋糕店的提袋帶著在路上、怕沒人知道我知道這家店;耳朵上藍芽耳機一定要是純白圓柱狀、出國一定要在人家說最美的書店打過卡。

那如果有天這家書店就開在你家的轉角,你說得出、除了打卡以外的其他使用方式嗎?

東京代官山T-Site園區內一景、其中一棟建物與周圍徒步廣場。攝於 2017年。

潤泰新的商場轉型

上篇說到、潤泰集團旗下的潤泰創新(下稱潤泰新),打算以軌道經濟為依靠、開設自有商場品牌CITYLINK,在2006、07兩年內接連標下四塊政府軌道站點聯開案與BOT案,其分別為:三重站、捷運內湖站、松山車站跟南港車站。這四塊建案,基本都以蓋出附屬建物出租或出售+CITYLINK商場自行經營為模式規劃。

回到當時,這是一家營收幾乎等同營建本業的建設公司,其他營業項目尚有中國大潤發、投資南山人壽,留下購物型車站商場打算自行經營絕對是全新挑戰。之所以忽然大動作宣示要加入商場戰局,可不是甚麼真知灼見、預測到軌道經濟正要起飛、既然剛好有空就來參一腳。

源頭還是因為公司治理上的需要。

就在約2008年前後,國際主要市場開始確定各自要不要加入使用「國際會計準則 IFRS」,一種新型態的企業會計方針。台灣金管會已經很明顯向各上市櫃公司表達"會加入"的態度(後於2009年正式公告時程、2013年全面上路)。 忽然提到會計準則?因為請先意識到營建業的特殊之處,會計報表會不同於普遍樣態的公司。

你可以自問、營造商實際上甚麼時候會"一手交錢、一手交貨"?就是他們把房子"蓋好"的時候,那很少有建案的營造期程不是用"年"為單位,所以營造商全年實際上只會入帳個幾次、只是那幾次數字都很龐大。如果是上市櫃公司、管理階層就會有點無奈,因為上市櫃公司每個"月"都要公布財報,要是收到錢才記帳、營建業的營收就會~每個月少少的,但有一兩個月會爆衝、不是很好看。因此,原本台灣使用的舊會計準則允許"攤開"計入:每個月都能計入預期合約攤下來能收到的價錢、或是照已經銷出去的數量列入計算,如此在公司營運報表上、營收會較為穩定。

但IFRS不允許這麼做,確實地看到白花花的銀子時、才能拿筆記入帳簿,那營建業的上市櫃公司們就頭大了。IFRS要上路,對營建業的大家來說就是要開始積極尋找業外收入、做為每個月穩定營收的來源基礎。所以不只是潤泰新,同樣上市的其他傳統建設大頭,在2000年過後都有志一同的開始積極投入非住宅投資 — 對營建業來說,在一塊土地上、蓋出自己的房子是本業,那蓋好後只租不賣、兼開個自己的店來經營,不就有穩定收入了?又能順便轉型、擴大集團規模。

瞧瞧這躍躍欲試的心。

潤泰新就是在此目的上,果斷搶地、並且決定投入商場經營。身為商場後進者,「軌道經濟」合理且可負擔,是從零開始時的好選擇。

當時北部商場百貨市場成熟,徑直在既有商業區來個高樓平地起的話、各區位或定位都已有既成業者盤據:傳統的日系SOGO、新光三越,自有土地優勢的遠百與大遠百,標榜高檔時尚的微風廣場,國際觀光指標的101…不要在核心商業區與這些體系完備、品牌清晰的廠商正面衝突,能減輕不小負擔;同時、政府的軌道標案是現成的土地、不用額外整合,也因為政府會規定開發案要"商場+商用不動產"兩者兼備、規則清楚,反而大大減輕新進者只開商場最後失敗的風險。

同時有辦公大樓、旅館大樓、停車場與商場的南港車站聯開案,這是其中位於市民大道側的入口,也是CITYLINK的主要入口。攝於 2020年8月。

好了、決定要投入軌道商場的競爭,但商業上沒有輕鬆的案子,先不論籌備商場品牌對新手的困難度,策略執行下去、對潤泰新而言也還至少有兩大挑戰。

第一,前無古人。

潤泰新的新手課題

2007年如果你正在幫潤泰新尋覓投資前、可供評估的參考對像的話,你會發現、沒有,你找不到台灣有存在成功的軌道商場案例。

那時沒有京站、Globall Mall才開了中和第一家、高鐵才好不容易通車,現在軌道商場霸主的台北車站微風廣場也才正要開門。光說這"軌道"站點,台北捷運當時還沒有任何一條線全線通車、體驗殘缺,除此之外、其他軌道建設就只有台鐵。而且在2000年之前蓋出的站體或土地利用,不論台鐵或捷運、幾乎都不會額外設計商場空間,乘客就是乘客,人們去車站就是為了搭車、下車就是趕快回家。

時代還沒來,當時想從軌道經濟切入的潤泰新,雖然不用擔憂強大的既存霸主,但反過來說、不只是品牌要新建、經營團隊要新建,連顧客消費模式都得要自己新建。但你說之前都沒有軌道經濟?錯,其實有,只是都發生的很"有機"。

就想想那些各縣市主要車站,門外不就都一定是重要的傳統市中心?不就有很多老店聚集、人聲鼎沸?雖然台灣長年沒有企業公司單以軌道為出發點切入經營,但軌道經濟本身就是如此強大。強大的燃料來源、是車站自然對人們「聚集」的能力:

為了利用軌道運輸,人們來到車站進出 >
有人就有需求,滿足各需求的服務應運而生

因此有心投入的企業,只要一一破解每個進出者的需求,其實就能自然帶出商場的最佳經營方針。只不過潤泰新看上的時候,還處在"破解"的這個階段,有點像是大家都"沒試過",沒法彼此"分享"一下經驗。我們都得各自摸索、猜測、研究,然後比誰拿捏得更準。

在這之上、因為自己非常大膽,潤泰新還得同時考量另一個挑戰,就是自己同時拿下的四塊據點差異甚大,卻想要用CITYLINK一個品牌、在同一段時間內全部涵蓋。

除去條件一直在變化的三重站,拿出剩下三塊地個別評估,傳統大站的松山,這塊地是不大不小;新興站點的南港、因為三鐵共構得外加上最大的土地開發規模;只是社區內小塊地的內湖,捷運文湖線內湖站是唯一軌道基礎。因為土地限制不同、人流來源不同,連軌道集客力都不同,這三塊地其實沒辦法都只以軌道經濟思考就好,他們一定得各有不同店面服務。

所以如果潤泰新想只用CITYLINK一個品牌打天下,那就注定每間CITYLINK會有很大的差距、帶給顧客的印象會差很多點。

CITYLINK的存在哲學

所以潤泰新是在沒有人能模仿,又得要一次涵蓋四種不同需求的情況下、開始了CITYLINK的商場事業。

因為已經過了十多年,我們可以從結局來看CITYLINK最後找到的生存之道。

現在進到已經開幕的三家CITYLINK,松山與南港的配置都是車站位於地下室、商場位於1-3樓,1 樓的商家類型主要都是:外帶餐飲、速食店、咖啡店、便利商店;第三家的內湖、捷運站位在三樓,商場總共只佔有1與2樓,1樓的店家是:書店、電動機車、玩具、服飾、藥妝,還有咖啡店,2樓全部是餐廳。

請仔細品味他們的差異,這差異反映的是說到底、「軌道」在經營上的存在感到底佔了多少。

南港車站B棟1樓,可看到商場多為供應旅客餐食與備品的店鋪。攝於 2020年8月。

想想如果你是台北人,你可能難得會去松山站,不外乎搭車、逛夜市、逛五分埔 —這就是標準的軌道經濟,成熟的商圈與軌道帶來客源、所以松山站的CITYLINK 店鋪就以服務旅客或觀光客需求為主,而不是在地居民;那如果是台北人,你可能、基本上、沒去過南港站吧,因為那在市區的另一側、又沒有特殊的拜訪目的地 — 但那是你個人的因素,不只南港居民,汐止、基隆、甚至宜蘭人,都可以依靠這裡做為交通節點,自家附近也都沒有更大規模的開發案,所以南港CITYLINK 一樓雖然一樣服務三鐵來源的旅客,但二樓以上全在滿足區域居民需求:服飾店、餐廳、小孩跑跳的空間、影城,就像一般的百貨公司、面對的是假日光臨的區域人口。

那如果是台北人,你看內湖怎麼樣?

眼前這棟高架橋後建物、即為位於成功路、金龍路的內湖捷運站聯開大樓,內有停車場、住宅建案、與在此單打獨鬥的內湖CITYLINK。攝於 2020年8月。

這次不嗆了,內湖站這個點沒有任何意外之處。

你不是內湖人不會去、也沒有其他運輸節點、沒有其他商辦設施。這些條件都已經先反應在內湖捷運站的運量:內湖站在通車十年後,目前每日平均進出量約18,000人次,在北捷131站內排名只在80左右。同樣名次區間的站點是像新蘆線的丹鳳、輔大、淡水線的竹圍這樣的郊區、或住宅區。因為內湖站就也是一個位在郊區的住宅區。南港站單捷運站就有37,000人次、是內湖站的兩倍;同樣能轉乘不同軌道的松山站、單捷運站平均更有45,000人次;放到其他既成商圈,東門站與公館各都有50,000人次的實力。

其實商圈與車站要能相輔相成,軌道經濟才會成。內湖站要單靠軌道人流撐起自己的一間小型商場,聽起來就像場「首戰即終戰」、「開門就滅亡」的搏鬥。

所以潤泰新在內湖CITYLINK開門的那天、就讓他有了一家「TSUTAYA BOOKSTORE」。

TSUTAYA BOOKSTORE

首先,TSUTAYA BOOKSTORE跟蔦屋書店不一樣。

它們是分別的兩個牌子,兩個牌子同屬日本Culture Convenience Club(カルチュア・コンビニエンス・クラブ,直譯:文化便利俱樂部),簡稱CCC集團。CCC的創辦人增田宗昭先生在1983年於大阪成立第一家「蔦屋書店」時,就希望以「向人們提案生活」為目標,讓書店作為一個節點、販售他希望大家能看到的各式生活方式。

所以早在1980年代,他就針對書店內引進咖啡店、甚至辦公區,複合經營的方式、突破當時大家對"書店"的想像。不久進入90年代、他更改了招牌為「TSUTAYA」,開始將書店擴展為"影像、音樂、文書"複合租賃店。

還記得過去VCD、DVD的年代嗎?先說,有點年紀的好處就是現在才出現得了共鳴。當年台灣的影音出租店、不是「百視達」,就是「亞藝影音」,那亞藝影音的英文名就是TSUTAYA,就是由CCC 與台灣的中環公司合資成立「得利影視」、負責在台灣經營。雖然現在只是時代的回憶,但當時可是遍布大街小巷、滿足不少人的娛樂、與家庭時光。

TSUTAYA影音租賃最後在CCC的努力下、發展為全日本超過1,400店的連鎖霸主,但也因此品牌價值漸趨廉價。在日本人們的印象中、越來越只是車站前一定有在那邊的一家日常用品店。

增田先生覺得不能只是這樣,他要的是不斷推進生活方式的演進,所以當他流連在代官山的咖啡店苦思下一步時,這裡寧靜的住宅區氛圍、與不小心發現的大片土地忽然解鎖了他心中的困擾:一個除了書店本體,然後再加上各式生活服務體驗的完整園區!所以同時有文章開頭那家餐廳、與世界最美書店的「代官山T-Site」就在2011年誕生了。

代官山T-Site是目前增田先生想法的集大成:除了書店,餐廳、服飾、家居的集合,還有將整塊地分隔出多棟建物、規劃為小型的徒步區等作法。他想帶來的不只是美不美而已,更是你要怎麼利用、想像這些生活上一直都存在的服務。

就如觀光客知道的,這個策略大獲成功,T-Site在日本境內也已經不只有代官山一個據點。CCC集團順勢開始想將品牌擴展到海外,有亞藝影音淵源的台灣便成為了首選。

現在CCC在日本T-Site系列或大型店鋪才會使用「蔦屋書店」這個招牌,「TSUTAYA BOOKSTORE」則定位為規模較小的店面,我們現在在台灣看到的就是這個版本。潤泰新在2017年宣布以"加盟"方式,跟日本CCC集團簽下合作書,將在兩家已經開業的松山與南港、以及即將開業的內湖CITYLINK引進TSUTAYA BOOKSTORE。

老實說,我並不清楚是不是當時潤泰新在商場營運上已經有遇到困境,急需亮點,但對於即將開門的內湖CITYLINK而言,這個合作可能有如救命仙丹。

可見到左為使用漢字「蔦屋書店」,右則使用「TSUTAYA BOOKSTORE」,不附帶漢字。分別攝於 東京銀座,與內湖CITYLINK。

內湖的生活提案潮流地

幾乎不用期待能依靠旅客就撐起商場營運的內湖CITYLINK,說到底、只能靠內湖本地區域居民。場地面積又不夠大的情況下,要讓顧客光顧後"記得"要再來、必須要有一家能成為"理由"的店。知名度高、有話題性、能自帶流量的TSUTAYA BOOKSTORE就讓所有問題迎刃而解。但除此之外,TSUTAYA BOOKSTORE自己也因此獲得一個深入社區的機會、真正實現這個品牌是"生活提案公司"的定位。

內湖傳統上原本就是人文氣息濃厚的區域,某方面來說、甚至對於生活方式的選擇有意識的帶有點、"高人一等"的味道。

TSUTAYA BOOKSTORE的品牌形象就非常適合這樣的環境,而且不用是看書,混和各式體驗在同一個場域一直都是CCC與TSUTAYA BOOKSTORE的獨門之處,店鋪內一定會混搭餐飲與生活選物店、書店選書也強調內容與餐飲、或販售物品間風格的搭配互補。如此仔細的營造每個細節,帶給在地居民的印象就像CCC一直強調的目標、是一種新的生活選擇。從此光臨這個商場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的宣告,內湖CITYLINK也有了安穩的顧客來源。

雖然出發點是穩定商場營收,但潤泰新也同時促成不同生活文化、深入了台灣更多角落。

內湖CITYLINK正門外觀,可看到有包括TSUTAYA BOOKSTORE在內的多家連鎖店進駐。攝於 2020年 8月。

柳成蔭

最美的書店嘴歸嘴,其實我是喜歡蔦屋書店的。只是我最喜愛的分店、位在東京銀座的一間購物中心"GINZA SIX"內,我不小心有很多回憶與這家分店連結在一起。

銀座的這家分店內除了慣有的蔦屋裝潢風格,裡面居然有一區是大張大張的桌子供讀者使用,很霸氣、完全不怕使用者就在這邊一整天佔著位置不走。對我這個台灣人來說覺得很驚奇吧,我去了不只一次,那幾張桌子都沒有坐滿過。座位區的頂上、還是能撒下自然光的玻璃天窗,翻書、滑手機、用電腦,都能就著日光、舒適的享受著。

能有不同的生活選擇、一直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。

你會說雖然看起來是這個結局,可其中的參與者抱有的心態並沒有那麼偉大:只是被迫轉型的建商、解決問題也製造問題的政府、沒看到成果之前就先唱衰的乘客、或只是想型塑個人形象的顧客。但有甚麼關係呢?不也有參與者為的只是讓你有更好的生活嗎?不如就接受他們的好意吧!

如果每次新的選項出現在生活中時、你都搭配著微微調整一點自己生活的步調,你不只在漸漸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風格,也正支撐著每個為你帶來新風貌的人們、再為未來的所有人們帶來更多豐富的生活提案。

這樣的未來、不是很令人興奮嗎?

(本篇完)

日本東京銀座蔦屋書店內、天窗下的閱讀區。攝於 2017年。

感謝閱讀,希望你喜歡、甚至有所收穫!

<Chekc Taipei 雙北偶爾桃>文章作品皆與.【方格子】出版專題:
《雙北偶爾桃開箱指南》連動

參考資訊推薦

[雜誌] 建築師:南港車站共構BOT開發案
[台北捷運] 土地開發權益分配結果彙整
[公共資訊圖書館] TSUTAYA BOOKSTORE 進軍臺灣主打生活提案
[官網] 代官山 T-Site
[書籍] 解謎蔦屋:TSUTAYA的未來生活提案實驗所

--

--

Check Taipei 雙北偶爾桃

我們就是台北人、喜歡探索城市的幾個作者,想寫下那些我們在生活的北北桃都會中、發現的事實與觀察。也分享那些我們研究到、但少有人想先告訴你的事:財團開發案的影響力、橫貫一個世代的都市計畫執行、都會區內各區域的生活差異,以及每個參與的設計者們、想要為市民帶來的不同夢想生活。請加入我們、一起觀看這個都會如何繼續向前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