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行樂新時代:臺北流行音樂中心|開箱報告
本篇為同作者.純淨之島,原連載於方格子《雙北偶爾桃開箱指南》專題的會員文章:【流行樂新時代:臺北流行音樂中心|開箱報告#8】
漫長的等待終於結束
2020年9月5日,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表演廳舉行開幕演出,宣告臺北流行音樂中心(下簡稱北流)正式開幕。這天距離計畫的雛型公布,已經長達17年。早在2003年,陳水扁政府游錫堃內閣的文化建設委員會(下簡稱文建會,現改制為文化部)就在「新十大建設」中規畫了「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」,也就是21世紀版的文化中心,是北流的最初的雛型。隔年2004年,文建會提出了南北各一座流行音樂中心的構想,北部就是北流,南部則是現在還沒完工但接近完工的高雄流行音樂中心(計畫名是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)。到了2006年,經濟建設委員會(下簡稱經建會)編列預算新臺幣約35億元,委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執行北流計畫。
郝龍斌市府在2008年到2012年間完成了北流用地變更,主要原地主包括臺鐵、南港輪胎、中華電信,總面積接近9公頃,變更後名目為公園用地,加註供流行音樂中心使用。這幾位大地主仍然深深影響著北流:臺鐵的路線從北流南北基地之間的市民大道地下通過,在東邊700公尺外就是三鐵共站的南港車站。南港輪胎持有地的主要部分在北流北基地東側,將成為住商合一的〈東方明珠〉大型開發案。至於位在北基地北側的中華電信,在表演廳旁還擁有一座機房建築,在視覺上非常影響景觀。
在郝市府取得用地的同時,也在2010年完成國際競圖,由RUR Architecture和宗邁建築師事務所勝出,設計了這座以山巒為主要靈感來源的表演廳,但連同南基地在內的整體概念還是強調未來感、採用頗有宇宙風的形狀和材質。隔年2011年與建築團隊簽約,2013年動工、原定2016年落成,卻因為主體工程流標而延遲,遲至柯文哲市府上任的2015年1月北基地主體才動工,2016年4月南基地主體才動工。經過大約4年的施工期,北基地表演廳在2019年初完工並拿到使用執照,2020年9月正式開幕,南基地則遲至2020年底才會完工,預計2021年啟用。
北流從計畫雛形直到實質動工花了12年,從實質動工到真正啟用又花了5年,合計17年。除了耗時以外,北流實際的預算也因為施工難度,從當初規畫的35億元大增至60億元。從北流這個案例,我們可以看到近期發生在大型公共建設的共通現象:時程落後、預算暴增。前面提到的高雄流行音樂中心、同樣位在臺北市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,還有最大規模的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航廈,都是血淋淋的例子。
北流表演廳的意義
總預算60億元的北流以市民大道為界,分成北基地與南基地,兩者間有天橋相連。北基地面積約3.5公頃,是表演廳所在。南基地面積約5.4公頃,由西至東分別是文化館、戶外廣場、產業區。兩基地的面積合計8.92公頃,這樣到底有多大呢?客容量15000人的臺北小巨蛋的佔地大約是2公頃,臺北大巨蛋所在的臺北體育文化園區則有10公頃。可以知道9公頃真的非常大。
已經啟用的表演廳是一座中型的流行音樂專用場館,客容量約5000~6000人,表演廳的觀眾席分為一至三樓,二至三樓為固定觀眾席,總座椅數約3100席。一樓的搖滾區則可以彈性運用,在全站席塞滿的情況下,約可容納另外三千人,因此總容量上限約為六千左右。以客容量來看,大臺北其實已經有其他五千級的場館,但北流表演廳有個獨一無二的價值:流行音樂專用。
放眼全世界,最大規模的場館都不是為了流行音樂設計的。以臺灣為例,現在最大規模的高雄國家體育場是田徑場、臺北未來最大規模的臺北大巨蛋是棒球場,當它們要轉用在流行音樂時,從音效到安全都差強人意。它們主要的優勢就是能塞進最大人數、讓主辦方收入最大化。至於臺灣演唱會的聖地‧臺北小巨蛋,當初的功能也是綜合體育館,於是轉用到流行音樂時,就有了不能用力跳的問題。誰知道體育館的觀眾席需要高規格的防震設計呢?北流表演廳提供了一個絕無僅有的場地定位:夠大,可以塞進半個小巨蛋的觀眾;夠專業,能夠提供流行音樂專用的場地硬體。而這些硬體,正是讓北流表演廳從完工到啟用拖了一年以上的主因。
北流表演廳有所謂的「北流四寶」,分別是臺灣最大的隔音門、專業的音響系統、母衍架、升降舞台。噪音汙染是任何演唱會場地成為嫌惡設施的主因。北流擁有寬16公尺、高10公尺的隔音門,避免會場內的噪音溢出戶外,影響到鄰近居民。音響則是租借體育館舉辦演唱會時所能想見的主要麻煩。一方面有高昂的租借費用,另外還有現場調校的成本,北流表演廳直接替演出團隊省下這個大麻煩。母衍架則是讓燈光架設能夠在舞台地面完成,降低施作的危險性,也減少額外租用設備的成本。最後的升降舞台則是預先準備了14塊舞台模組,讓演出團隊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使用方式。有參加過大型演唱會的讀者,應該都知道升降舞台的妙用。北流替演出團隊省下了新建舞台的成本。以上這些設施,都是在場館建築完工後才能施作,於是從2019年2月起長達一年,北流表演廳都無法真正啟用,直到遇到COVID-19又被迫延後半年,在2020年9月才正式開幕。
北流不是只有那座表演廳
如果只為了一座客容量6000人的表演廳就砸下60億元、花掉9公頃的土地,未免太過浪費。北流真正的戰略意義,可不只是一座表演廳。南基地的三個部分,都有其不可替代性。
最西邊的流行音樂文化館是一座地上六層、地下一層的建築,定位是以流行音樂為主題的展覽館。這座場館提供了流行音樂專屬的場地,能夠讓一般大眾認識臺灣流行音樂的歷史。更實際一點的功能是,流行音樂文化館能夠拉長演唱會觀眾停留在北流範圍的時間,降低來場與離場的人流尖峰。
位在中間的戶外廣場長約100公尺,寬約30公尺,目標容量約三千人,可以舉辦音樂活動或市集,同樣也是疏散人流的腹地。這座廣場在計畫中原本有更大的規模,但因為周邊居民的反對,而縮小到實際完成的狀態。考量到北流南基地夾在忠孝東路與市民大道間的狹長形狀,縮小後釋出的空間,大概就是南基地東西兩端的公園綠地了。這也讓北流的空地更加充足,與大巨蛋恰成對比。
最東邊的產業區才是北流真正的戰略核心,概念在「育成」。這裡將有客容量200人到1600人的4座LIVE HOUSE,成為音樂人練等升級的最佳場地。此外還有音樂教室、團練室、錄音室、音樂主題餐廳,幾乎是一口氣把流行音樂的核心全包了。如果北流產業區真的經營成功,應該要能夠把臺灣的流行音樂市場做大,而不只是與既存的民間設施搶生意。
要真正了解北流的戰略目標,就必須從規畫之初的2000年代初期開始,回顧流行樂產業的發展。
轉型途中的流行音樂產業
根據文化部《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報告》引述國際唱片協會(IFPI)的數據,臺灣在1998年的音樂銷售高達新臺幣103億元,是亞洲第二大、世界第16大的市場。然而從當年開始,或許是數位盜版的氾濫,臺灣的音樂銷售在短短6年後的2004年就崩跌到43億元,北流的計畫就是在這年誕生。後來銷售繼續下滑,在2012年來到最低點16.6億元(註1)。
在這一年,流行音樂產業迎來救命的轉機,那就是訂閱制。訂閱制讓使用者以相對低廉的租金,就能夠隨選隨聽海量的歌曲。對於流行音樂產業的業者而言,訂閱制的客單價雖然低,卻是一個穩定的收入,更是在實體CD銷售崩跌、賣斷制數位音樂又遲遲沒有起色的情況下不無小補的收入。
推測訂閱制的崛起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脫不了關係。數位盜版最恐怖的魅力是免費,但需要花費相當的時間收集、要自備硬體儲存,還要自己想辦法轉到裝置上,這些在個人電腦搭配MP3播放器的時代或許可行,但現在已經是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時代,以這些行動裝置使用訂閱制雖然有價,但完全解決找歌、存歌的麻煩,顯然打動夠多的潛在消費者,在各主要音樂市場都佔有一席之地,包括臺灣。
流行音樂還在進入21世紀的艱困時代裡找到另一個重要收入,那就是演唱會(LIVE)。現場演出的營收如今已經佔了整個流行音樂市場的三到五成,是兵家必爭之地。流行音樂亞洲最大市場‧日本的演唱會非常發達(註2),也發展出了各式各樣的演唱會場地。依照場地的大小與特性,由小至大的常見分類如下:
LIVE HOUSE
客容量幾百人、以搖滾區為主,最強調演出者與觀眾的互動,對於粉絲基礎還不大的搖滾樂團或偶像組合而言,是最適合的場地。臺北已經有不少LIVE HOUSE,著名者如THE WALL、Legacy Taipei等。
HALL
客容量數千人、以觀眾席為主,場地原本是演講或其他音樂用,但因為容量夠大,對於需要中型場地的演出者是個平衡的選擇,原本臺北最具代表性也最大的HALL就是臺北國際會議中心(TICC)大會堂,客容量約3100人,而北流表演廳啟用後,就成為臺灣最大的HALL級場地。不過這個寶座預定在不久之後,就會讓位給高雄流行音樂中心。
有些場地試著兼顧LIVE HOUSE和HALL的優點,乍看之下就像是有觀眾席的LIVE HOUSE,最經典的案例就是同樣剛啟用的Zepp New Taipei,客容量達到2200人左右,接近Legacy Taipei的兩倍、TICC的三分之二,而且比起本來只是酒廠的Legacy Taipei或本體是演講廳的TICC大會堂,Zepp New Taipei的設備完全是流行音樂專用,效果自然是另外一個等級。
ARENA
客容量數千到破萬人,原功能通常是體育館。天母體育館、台大綜合體育館、新莊體育館、林口體育館、臺北小巨蛋、高雄巨蛋和設計圖剛公布的台中巨蛋,都是這個級別的場地。像這樣的中大型場地,對臺灣市場而言已經沒有太多演出者能使用,但我們能看到COVID-19之前臺北小巨蛋檔期還是接近全滿。比較小的ARENA如新莊體育館就是前文提到的北流表演廳同級場地,但各項硬體設施都遠遠不及北流,檔期還必須遷就其他用途,因此北流表演廳仍有其不可替代性。
DOME
客容量數萬,是最大型的室內場地,原功能通常是棒球場。臺灣唯一一座DOME就是預定明年底完工的臺北大巨蛋,演唱會形態的客容量大約是5萬。到了這麼大型的場地,觀眾已經很難用肉眼看到演出者本人,演唱會體驗比ARENA更仰賴大螢幕,但能夠創造出超乎尋常的一體感。
STADIUM
客容量數萬,是真正最大規模的固定場地,原功能通常是足球場或田徑場,臺灣最具代表的就是高雄國家體育場,客容量比大巨蛋再大了一成,達到5萬5千人左右。考量到場地設備的巨大成本,還往往不只舉辦一場,因此能夠使用STADIUM的都是天王/天后/天團。
北流時代的臺灣樂壇想像
了解流行音樂產業的概況以及北流的設施之後,不難看出北流對臺灣流行音樂的戰略意義。首先是表演廳,是北臺灣唯一的流行音樂專用中型場地,而且有絕佳的位置──坐擁大臺北700萬人口、三鐵共站的南港站又在徒步範圍,高鐵南港站讓北流與整個西部走廊零距離。這個位置明顯比臺北大巨蛋、臺北小巨蛋、高雄巨蛋、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都還優越。再考慮東區門戶計畫,北流會讓南港成為自帶流量的新景點,一站外的南港展覽館與兩站外的南港軟體園區同步受惠。試想南港LaLaPort開幕後,與中信園區、南港展覽館、南港展覽館二館、南港車站、北流全部連成一氣。以後甚至還有基隆輕軌,進一步改善此區域的聯外交通。
不過,臺灣能靠北流重返流行音樂產業榮耀嗎?《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報告》強調臺灣人口無論如何都比亞洲諸鄰國少,想重振流行音樂產業,還是必須把音樂賣出去。曾經席捲亞洲的J POP、正在席捲世界的K POP,都在為臺灣示範音樂無國界、也不需要用語言畫地自限。北流南基地的育成功能,有機會讓臺灣產出更多優質人才與作品,靠著這些人與作品,才有可能走出二十年來的衰退,讓臺灣流行音樂產業真正復活、甚至超越往日榮光。
(本文完)
註1:《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報告》有解釋IFPI只統計會員的資料,相當於只是臺灣唱片業的一部分,並不是流行音樂產業的整體。如果根據《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報告》自行調查的結果,臺灣目前的流行音樂整體產業規模約有200億元。
註2:根據《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報告》引述IFPI Global Music Report 2019,日本2018年的唱片音樂市場約等同新臺幣850億元,亞洲第二的南韓有180億元,第三的中國有160億元。根據《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報告》引述Chapple調查,日本2018年的現場演出營收約等同新臺幣960億元。
感謝閱讀,希望你喜歡、甚至有所收穫!
<Chekc Taipei 雙北偶爾桃>文章作品皆與.【方格子】出版專題:
《雙北偶爾桃開箱指南》連動